
“百湖之城”武汉“养湖”记
三分治七分养
素有“百湖之市”称号、拥有166个湖泊的武汉,近两年来,以工匠精神做治湖文章,通过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创新湖泊保护管理手段、构建“三员三长”保护机制,全社会致力湖泊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橹摇六湖,芳草碧连天”湖中景致正触手可及。
生态优先:由养鱼向养水转变
初夏时节绿烟浓。乘坐冲锋舟划过牛山湖,浪花朵朵、清风拂面。波光粼粼的湖面经阳光照射清澈见底,小鱼小虾正在一簇簇水草中躲藏嬉戏。抬头远望,野荷花随风摇曳、娇艳欲滴,田田荷叶间时而有鸟儿或跃起或俯冲,湖中美景尽显生机。
牛山湖是梁子湖的一个重要湖湾,水域面积7万亩,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重要栖息地。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片秀丽的湖湾曾面临水质下降等问题困扰。因渔业开发,湖区资源一度严重受损,2000年,湖区水质一度从Ⅱ类下降至Ⅲ类,甚至Ⅳ类。2016年调查显示,湖底的水草覆盖率已不足20%,几乎很难看到水草的踪影。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统养殖必须让位于绿色发展。”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说,为改善牛山湖的水质,保护水环境,2017年武汉市江夏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梁子湖水产集团转型发展,决定梁子湖水产集团由养鱼向养水转变。
养水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当地请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智力支持。经过摸底调研,制定了养鱼、种草的生态平衡发展综合方案。
一方面,在湖区大力推行土著鱼类产卵场修复,规模化恢复鱼类天然产卵场3.2万亩,以提高湖泊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同时开展鱼类群落组合调控,保持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型底栖动物增殖放流和水草镶嵌种植,实现10余种水草落户湖中,各类水草生长期基本覆盖了全年。
此外,再根据水体、鱼群、水草、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不同情况,控制鱼类的投放和捕捞,不断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让“养水”和“养鱼”互为促进。
一系列举措带来显著成效,武汉市水务局发布的2018年度水资源水环境相关公报显示,牛山湖再次达到Ⅱ类水标准,成为武汉水质最佳的湖泊之一。
科学治理:立规矩、明用途、勤管护
牛山湖的变化是武汉正在逐步推进湖泊治理的一个缩影。武汉现有湖泊166个,湖泊水面面积约867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域面积的41%,东湖、梁子湖、涨渡湖等148个重要湖泊被列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湖泊,一直是武汉市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城市的本质是诗意般的栖居,保护湖泊就是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2001年至今,武汉市先后颁布实施《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按照“严保护、严控制、严管理、严处罚”的原则,为湖泊管理立下规矩。
“法律准绳为保护湖泊增加了一道道铁闸。”武汉市湖泊管理局副局长尹淙泉说,立规矩是第一步,武汉市还创新为每个湖泊制定“身份证”,明确湖泊用途。
根据《武汉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在掌握湖泊面积基础上,明确湖泊水域蓝线、环湖绿化绿线、湖泊周边建筑控制灰线范围和面积,并根据湖泊的分布、水系、功能、排污口等情况,将166个湖泊分为自然保育型、防治结合型和污染治理型等三类湖泊,按照“一湖一策”的方式进行科学治理。
菱角湖是典型城中湖,它与其他自然水体没有交流,且处于城区雨污合流区域,因而被定位为防治结合型湖泊。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2014年,在菱角湖全面截污基础上,武汉市区两级投资2000多万元开展清淤、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建设,更换湖水18万余立方米,建设人工湿地5000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3.6万平方米,湖泊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 相关 / 生态
- 下篇 / 媒体评论:莫把吸烟镜头当时尚
- 上篇 / 鄂州梁子湖区一女性被杀害 警方:嫌疑人已被刑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