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银行-思想为您服务

未成年人心理犯罪逐年增加 因发型被嘲笑持刀杀人

2018-07-15 10:43:57 | 湖北在线 | www.hbol.com.cn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成长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未成年人走向了犯罪道路。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犯罪人数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盗窃、抢劫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大幅下降,而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犯罪案件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11年该类案件占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30%左右,而从2014年开始至今,均在40%以上。”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韩芳丽介绍,在审判实践中发现,这些案件多因未成年人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或边缘性人格倾向,不能与他人友好交流、正确处理纠纷所致。

“我们发现,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消除其焦虑对抗情绪,保障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为量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矫正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使其回归正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避免重新犯罪。”韩芳丽说。

初中生被嘲笑发型持刀杀人

未成年被告人王某,捕前系初四年级学生。其参加初中毕业考试期间,因听到有人嘲笑他的发型,遂与同在此考试的被害人发生口角并用随身携带的单刃刀捅刺多人,致一人死亡,两人重伤,一人轻微伤。一审法院认为,王某犯罪后果特别严重,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其无期徒刑。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山东高院刑一庭法官方琳琳是该案二审主审法官,她此前自学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对于当时的情形,她仍然记忆犹新。

“在看守所第一次提审王某时,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父亲也在现场。”方琳琳说,这个孩子聪明、阳光、帅气,虽然流露过悔恨的话,但很快被一旁的父亲所否定,“他父亲始终认定他是正当防卫,被害人有错在先,拒绝赔礼道歉,王某顺从了父亲,拒不悔过自新”。

他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始终认定儿子无罪?他的儿子为什么这么听他的?方琳琳认为,王某父亲的偏执、狂妄直接影响着王某的认罪态度,为此她决定好好探究一番,争取让王某彻底悔过自新。

于是,方琳琳走访了王某所在的村委会和就读过的学校,了解了他的成长学习经历。后来,还联系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对王某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此后又多次到看守所提审、看望王某,给他写信,反复给他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种心理干预方法为“共情”,方琳琳解释道,就是通过交流沟通,让对方逐渐敞开心扉,从而由浅入深地了解症结所在,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经过一番努力,王某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彻底打开心扉。

“我看到不高兴的事情,就想着动手打人,不然就心里过不去,浑身难受。”王某终于吐出了心声,称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学武出身,脾气非常暴躁,“有一次,他动手打哥哥,非常惨,我很害怕,这给我留下了阴影”。

方琳琳说,正是由于王某父亲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他,导致他脾气急躁,容易冲动,好讲哥们义气。但王某非常孝顺,他觉得,父亲年事已高,加上心里很害怕父亲,虽然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但不应该和父亲对抗,于是就顺从父亲的想法。

“经过一番劝说,王某最终流露出了悔恨、懊恼的情绪,希望父亲能够对被害人进行赔偿,他个人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方琳琳说。

服刑期间,方琳琳继续与他保持书信往来,鼓励他好好改造和学习,一有时间就去监狱探视他,给他送去学习用品。接受过心理辅导的王某变得开朗阳光,在监狱里表现积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从最近王某的一封来信中,可见一斑。

信中,王某写道:“方阿姨,前两天给我爸还有干妈干兄弟写了两封信,想起您来,跟您说说话吧……这段时间我开始学论语,背了两篇,一共二十篇,还有译文我也看懂了,很有成就感,哈哈……这里书很多,而且我姐也会给我寄,干妈她们也给我寄,您也不用担心我没书看。”

最后,王某写道:“时隔一年半想起你们还是挺开心的,我爱你们,文字太轻,夜深,好梦。”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徐鹏 编辑:湖北在线
发表评论
资讯
湖北在线 WWW.HBOL.COM.CN
Copyright© 2016-2024 hb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