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辈子的“保命钱”:“打不死”的电信诈骗?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辈子的“保命钱”瞬间就被骗个精光。而今,“黑手”频频伸向没有防备的孩子——被骗了9900元的学费,一个山东的准大学生永远停止了呼吸……
类似的电信诈骗时时在身边上演。学生家长、金融用户、新手妈妈、买房卖房者等各种隐私,不断变成诈骗的“导航仪”。电信诈骗犯罪呈现“虚拟化、智能化、集团化、国际化”特点。专家指出,“问题号段”频出,运营商疏于监管难辞其咎。
诈骗有多“精准”
——从“撒网”到“锁定”,团队合作“企业化”
从最初的中奖、房租汇款,到网银升级、邮包藏毒,再到冒充公检法等公职人员、伪造网上通缉令、助学金领取,通讯信息诈骗类型已扩展到数十种,更从过去的“撒网式”诈骗,变成了“精准化”锁定。这种靶向性更强的行骗手段,成功概率更高。
个人信息售卖产业链之成熟,正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分行业“定点投放”:学生、股民、金融理财客户、产妇、家长应有尽有,不同群体售价不同。社交平台被“充分应用”:建数十个QQ群不断推送广告,最终指向同一个数据商。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编辑:湖北在线
- 相关 / 电信诈骗
- 下篇 / 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慧球科技限时整改或实施ST处理
- 上篇 /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妖猫传》在湖北襄阳秘密拍摄
